还是太少了。

进攻的刀手是铁了心的要对s,而当援兵的木板运到之后,石墙边上的刀手士兵在木板的保护下,可以用敲击短标枪的方式反击。

双方就这样杀红了眼,可就是不向前一步,而是不断地用手中的远程武器攻击对方,后来敌人s来的箭支多了,从木板上还有地上收集了众多箭支的刀手弓箭手也开始反击了,这才慢慢的地压制住了城墙上的敌人。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,对进攻的这边并没有什么好处,这样虽然能够拖延时间,如此频繁的s箭也大量消耗了士兵们的臂力。    第三波进攻开始,到了这个时候,山脚下已经有三百多刀手死伤在了投石车的飞石之下,可那十辆投石车因为连续不断地轰击,已经有三辆是支撑不住,散架了。

第三波进攻的刀手,还是两千人,但当这些人到达先锋同伴所在的位置后,既不是帮助同伴s箭,也不是从正面进攻,而是选择分兵两路,左右各一千人,直接从两翼向第一道防线发起进攻,很明显刀手是要正面用弓弩牵制,然后再以两翼作为突破。

三波尖刀派出去之后,迅速地占领了饮马川前面的第一道防线。攻城的大队人马也开了上来。简单的攻城器械云梯与撞车都准备好了,随时可以对饮马川发起攻击,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城楼上!

蒙古兵似乎就想这样慢慢地消耗着第二道防线的实力,但第二道防线可是与第一道防线完全不同,第一道防线只是一道低矮的石墙而已。而第二道防线因为受山道的限制,范围很小,所以蒙古兵就用大量的石块还有木料修成了一个简易的关卡堡垒,并且在山脚陷阱区与第一道防线抵御敌人进攻的时候不断地加固,如今这个关卡的大门已经封死,石墙有一人多高,蒙古士兵们就在站台上,从垛口观察敌人,士兵的上方也有挡箭板保护。

s来的箭雨有很多都落在了第二道防线前,三弓弩只能是直s,都被石墙给挡住了,少数一些箭就算过s过了石墙,也都落在了挡箭板上,士兵们都很安全,小心的观察着敌人动向,就怕敌人趁着这个时候冲过来,此时更上面的那些人还没有动静,估计还在等待着铁照的命令。

这次由副将仲巴杰负责第二道的防御,他马上下达了命令,在高处的蒙古士兵得到命令后,两人抬起了一根滚木,也有力气大的还自己抱起了一块磨盘大的石头,他们就在山道上联军士兵的头顶,根本就不需要冒头,只要让滚木与擂石顺着峭壁滚下去就行了。

滚木与擂石落下的声音很大,在半空中的时候刀手就抬头看到了它们的存在,联军士兵赶忙找地方躲避,可大量的滚木与擂石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,而且能够躲避的地方也很少,四千人的数量明显太多了,结果当然是落下的石头与木头连续砸到了很多人,到处都是血与惨叫声,可就算是这样,这些刀手也还是没有撤退,继续坚持在那里。

看着敌人不撤退,只是让大部分分散开,紧靠在石壁上躲避滚木与擂石,最前面的士兵继续s箭,仲巴杰说道:“真的很有问题,但既然他们要这样,那就抓住机会,让士兵们瞄准点,专砸那些弩手,多砸死一个是一个!”

它都是山,是山就要高,范围就要大,能够上山的路也就不仅仅只有一条,王千军这八千人的军队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山道封死,就算是把所有山道都封死了,山里也有很多只能让少数人走的小道,就算连小道都被封死了,路也是人走出来的。

正面进攻的两联军刀手是要用生命来掩护分散在整座小山,试图寻找小道偷袭的两千精锐,这两千联军精锐以小队为单位,每二十人为一组,在最大范围处寻找可以到达山顶或者是背后的小道,如果没有小道,那就直接穿过茂密的树林,或者攀爬岩石,最后在几个地点集中,从后方攻击蒙古兵的军队。

联军最精锐的刀手,大多都是最武功高强。对于精锐的士兵来说,他们并不害怕死伤,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忠诚与勇敢,为了胜利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胜利。他们借着夜色的掩护,悄悄地沿着两边,向着饮马川的最高点攀登着。

但是铁照十分精明,他察觉到敌军的偷袭,马上亲自率领了一队人马来到悬崖上。

刀手们用来攀岩的贴抓,好多就搭在眼前。

铁抓旁,蒙古士兵已经做好了准备,随时可以撬开铁抓,或者是砍断绳索,他们都在等,等观察的人手中的树枝摇摆起来,当看到小树枝终于是摇动了之后,马上动手,铁抓就这样被撬开,或者是被割断了绳子,悬崖之下很快就传来了人的惨叫声,伸出头一看,掉下去的几个人,躺在地上一动不动。

有铁抓的破坏铁抓,也有一些自认为身手好的,不用铁抓,靠着自己的双手双脚来攀登岩石,被发现了之后,蒙古士兵就拿来了很多石头,对着下面正在攀登的敌人往下砸!

偷袭受阻!

精锐部队被迫撤回待命。铁照死守饮马川,依靠小山的险峻,拖住刀手联军的主力,不断地消耗其兵力,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第二道防线的周围,必须是要铺满尸体,铁照要让联军士兵的鲜血,将附近所有的土地与岩石染红。

第408章

铁照死守饮马川,依靠小山的险峻,拖住刀手联军的主力,不断地消耗其兵力,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第二道防线的周围,必须是


状态提示:第 144 部分--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